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如今憑一部智能手機,我們便能足不出戶辦成許多事情,比如訂車票機票、交水費電費、管理駕照戶口信息等等。但許多老年人不能熟練使用智能設備,面臨掃碼付款、線上填單等情況,就會不知所措。疫情防控期間,有些老年人是因為不懂如何生成電子健康碼而耽誤了出行、辦事。
與信息技術伴隨而來的是被淘汰的能夠堆積成山的各式各樣的電子垃圾,那么在如今的科技時代應該怎樣處理電子垃圾呢?【廢品回收】
我國不僅電子產品的產量很大,電子產品的消費量和擁有量也很大。我國有手機擁有量世界第一的稱號,電腦擁有量目前也是世界第三,但少有消費者想到,這些令人驕傲的數字背后卻包含另一重含義。我國正朝世界上電子垃圾的最大生產國和保有國快速邁進。近年來,我國家電產品的廢棄量迅速增加,我國“電子垃圾的高峰”己經來臨。截止2009年底我國電腦用戶數量為1.3億,約有9900萬臺電腦、上千萬部手機已進入淘汰期;從2008年起,我國每年將至少有900萬臺電視機、1000萬臺冰箱、1200萬臺洗衣機要報廢。目前我國電視機的社會保有量已近4億臺,冰箱、洗衣機也分別達到1. 5億臺和1.9億臺。從中可以看出。電視、電冰箱、空調、電腦等家用電器每年的生產量都在持續升高。
目前我國的電子垃圾回收處理體系還不夠完善。廢棄的電子產品賣不了多少錢,消費者對電子垃圾回收的必要性往往也認識不足,參與意愿不強。而在一些垃圾分類尚未得到有效推進的地方,電子垃圾的回收主要還是依靠走街串巷的廢品回收者,處置手段的規范性得不到保障,足以說明廢品回收的重要性。
建議各地繼續完善垃圾分類回收體系,增強對電子廢棄物的回收處理能力。相關部門也可以引導電子產品生產企業采用環保型材料,在源頭實現垃圾減量,有條件的企業還可用通過售后服務的渠道提供電子垃圾回收服務。相關部門和企業需要加強對消費者的宣傳引導,使其轉變觀念,自覺參與回收。